[健康报]医疗健康创新启示① 从大需求中找准“小切口”

发布日期:2018-02-08 信息来源: 健康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8-02-07  健康报

       □记者 谭嘉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日前评出2017年度12项重要的医疗健康创新,涉及日常健康用品、药物、器械、前沿技术等方面。这些创新或在平凡中显新意,或让人脑洞大开。其研发思路能够给我国医疗健康创新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借鉴?

       让患者“吃豌豆更容易”

       在罹患中风之后,医生的主要目标往往是让患者能够恢复行走,而对手部灵活性的复健就要往后排。2017年度12项重要的医疗健康创新之一,Rapael智能手套+促进康复的视频游戏,可以帮助患者手部灵活性训练提早达到优先级。游戏过程中,装有传感器的手套会跟踪患者的运动,训练他们执行真正的生活任务,例如挤一个橙子。然后,系统会根据使用者的表现给出一个即时反馈,帮助提升康复学习。

       让运动障碍患者“吃豌豆更容易”的Liftware水平是另一项针对运动障碍患者的创新。这是一个水平信号的运动传感器,可以调节叉子或勺子来旋转,无论手柄如何摇晃,整个工具会依然保持水平。对于脊髓损伤和亨廷顿症所引发的运动障碍患者来说,这款工具可以很好帮助他们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说,上述两项创新都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康复的新型智能产品。智能手套是基于“脑机接口”原理,患者脑电波发出指令,操纵器械帮助手指伸屈,进行定时、定量活动,能够帮助中风、偏瘫病人早期进行手指康复功能训练。水平仪则可使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更方便地生活,给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该领域的新型智能康复产品和生活用品研发在我国尤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张建民说,我国是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患者群体庞大。随着脑中风救治水平的提高,大量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神经依然会有损伤。脑中风更是造成我国肢体残疾患者的首位病因,后期有效康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影响运动功能的疾病给老年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脑血管疾病智能康复技术研发也是我国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张建民介绍,浙大二院和相关机构合作已在脑机接口领域开展了10余年探索。今年,该院又牵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主动康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课题组团队中,西安交通大学徐天华教授团队也在手指功能康复中开展了前期探索,积累了一定基础,未来将开发相关智能康复产品。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是热点前沿领域,要抓住科技发展大爆发的时代机遇,加强产学研合作,把科技成果转为临床实际治疗效果。”张建民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康复设备,对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降低医疗费用都有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

       量身打造满足患儿需求

       在临床中,有的重症患儿有必要进行MRI检查,但病情危重无法离开重症监护室,只能靠床旁超声等其他方式来进行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检查评估结果和临床信息的缺失给更精准有效的治疗带来困难。因此,许多医生放弃为早产儿做MRI扫描。对于早产儿更加安全的核磁共振是12项创新之一。这是一款特殊的MRI,配置于新生儿ICU病房中。与典型的核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这个仪器的磁场包含在仪器本身中。在运行时,医生和工作人员可以站在机器旁边,也可以使用金属工具。如果需要,他们可以在30秒内到达婴儿所在的位置。

       “非‘大而全’而是‘小而专’的专业化设计是最大创新点。”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芸说,这款MRI只针对无法离开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无需专门屏蔽的检查室,小巧可移动且具有很好屏蔽功能的检查舱,使医生可以进行床旁MRI。

       彭芸说,这一科技创新提示,应加大针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检查诊断设备研发。现在国内也有儿童MRI产品的研发,但少有针对不同儿童阶段需求,如新生儿这一特殊时期特有的儿童影像设备开发,在医学影像诊断的细分领域上还需有更多关注。

       彭芸说,大多数影像设备是按照成人需要来设计和生产的,但是这些影像设备并不能完全适合儿童。比如,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体重和升高等都有很大的变化。儿童影像学检查首先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性;其次要尽可能减少儿童镇静需求;要有针对儿童特点的专门设计,如磁共振需要有特殊线圈和儿童序列,以达到快速扫描、高分辨率的目的。所以,针对儿童身体发育特点、疾病状况,研究适合儿童疾病诊断的新型影像检查设备,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才能给予儿童更多的便捷和保护,实现儿童影像检查和诊断的精准和个性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